作者 / 天涯海角
并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花木兰本人的存在。她也许是民间传唱的英雄形象,并无实人。不过她也有可能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一个民间人物。只不过她并不见于史书记载,而被载入民歌之中。就像《荷马》中的特洛伊城一样,并不只是吟游诗人的杜撰。
花木兰故事的原始来源于一首民歌,被称为木兰诗或木兰辞。关于其成诗年代,历来众说纷纭。目前主流看法是,它源于北魏。北朝民歌,产生于黄河流域,歌词的作者主要是鲜卑族,也有汉族。歌词有的是用汉语,有的是用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后被译为汉语。传世的约六十多首,以《敕勒歌》最为著名。《木兰辞》原来是少数民族语言,后来被南朝翻译为民歌。不过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木兰诗的背景是唐代。
目前可见的该诗最早载于宋代的《文苑英华》与《乐府诗集》:前者把它当作一首唐代的作品,而后者则将其放入梁《鼓角横吹曲》。据《乐府诗集》作者郭茂倩记载,《木兰诗》是他从南朝僧人智匠的书里抄来的。但在被文人收录前,它肯定已经流传了一段时间。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就像疑古论里所描述的那样,木兰的故事经过了不断的修改。一些细节被改变。比如她的姓氏,她来自哪里以及她的家人。
在最初收录《木兰诗》的南朝陈时期的《古今乐录》中,僧人智匠有言:“木兰不知名。” 在明朝徐渭的戏剧《雌木兰替父从军》里,详细的描述了她的家人,父亲,母亲,姐姐和弟弟。花木兰的姓氏花就来源于此。据徐称,花木兰之所以姓花是因为木兰就是一种花。到了清代,一些书籍考证木兰可能姓朱。很显然,这些可信度不高。
不过从最初的诗歌来看,历史木兰很可能出身鲜卑族。木兰称呼皇帝为可汗。在北魏历史上,孝文帝改革之前,皇帝一般便是称为 “可汗”。
另外,木兰这个名字,在南北朝的时候,发音为 “*muklan”。这和古阿尔泰语(突厥语,蒙古语和满洲语)的兔子的发音有点接近。这和诗歌结尾关于兔子的描写相呼应。
假如花木兰真实存在过,她的出生地也是众说纷纭。花木兰的出生地假说很多。黄陂假说和商丘假说是现在最流行的。黄陂假说的最有利支持是南北朝的南齐确实首次设置了木兰县。而且后世的 1000 多年里,这里的木兰文化确实源远流长。这个说法的问题是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把木兰县,木兰山的名称由来和花木兰联系起来。而且北魏时期,黄陂被没有被北魏统治。根据木兰辞,“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和”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它们都说明了木兰家离黄河和黑山很近。黑山就是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离黄河不远。
木兰很有可能并不是当时鲜卑军队中唯一的女性。
因为当时的鲜卑族,刚刚入主中原,保留了部分母系氏族的传统,骑射成风。女性的地位非常高,也可以自幼习武练兵。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魏正式建立了后宫的女官制度。对于部分女性,特别是鲜卑贵族而言,她们有军队指挥权也很正常。这在《北史》《魏书》《李波小妹歌》等中都有记载。比如《魏书・李孝伯传》中《李波小妹歌》写道:“李波小妹字雍容,寨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迭双。” 又比如《北史・杨大眼传》记载:“大眼功尤多,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攻战游猎之际,潘亦戎装齐镳并驱,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寮佐言笑自得,大眼时指谓诸人曰:‘此潘将军也。‘”
众所周知,唐朝王室具有鲜卑血统。平阳公主顺利的建立并领导了一只强大的军队。这只军队对唐王朝的建立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从某种角度反映出女性在鲜卑军队中的地位的。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