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真的去替这些外卖员算过生活账

@sven_shi: 很少有人真的去替这些外卖员算过生活账,而且越算你会越发现,他们顺着我们的舆论走,结果生活就陷入了困境。这里面的问题非常的残忍,也和大众的价值观冲突极大,所以真心需要大家花点时间去看。

耐心看一看,不要去想什么刚需,什么必须有房,我们就算帐。

去年工人日报出了篇特稿《外卖骑手成县城购房主力》,我在自己的 V + 文章里面很多次的引用过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里展示的现象实在是非常让人担忧。

文章里报导的现象其实读起来非常的励志。没有学历的外卖员在当时就是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成为了县城里的高收入群体。他们在过去几年,攒到了钱,买了老家县城可能是最好的学区房。

不好吗?

我们来看看里面的数字:“自己只有初中学历,买房是希望孩子能够在县城读书,125 平方米的房子,总价 89 万元,首付 27 万元,每一分首付款,都是他辛辛苦苦积攒的。”“去年春节后,两个人用积蓄购房,首付 20 多万元,每个月月供 3000 多元。”

我请你想一个问题:如果外卖的单量降低同时外卖员增多,他们的收入下降了,他们怎么还房贷?

外卖员在法律定义上往往属于个体工商户,他们和平台以及商家是合作关系。作为个体户他们并没有稳定的收入。但是因为过去的信贷政策,他们获得了很宽松的贷款环境。作为一个自己觉得自己是刚需的购房者,他们往往都用了非常高的杠杆来贷款买房。

房贷还不出之后,他们能怎么办?

他们为了孩子读书所买的学区房,现在在县城里面有增值吗?那些县城里现在连二手房成交量都没有。他们哪怕想止损用原价甚至打个八折买房都很困难。

你说怎么办?

他们一旦背上贷款买房,收入下降,自己的整个人生就会陷入困局,根本就想不出哪怕合理的办法去给他们解套。

他们就是顺着舆论,有钱了就买所谓的 “刚需房”,为了孩子读书所以要买学区,能贷款多少就贷多少,结果为什么不好呢?

因为一开始的舆论就是错的。他们不应该是房地产市场中的购买力,人也没有拥有房产的刚需。没有稳定的收入就是不该贷款买房,买不起那就是租一辈子房。对于房产投资者也要清楚的知道人口流入根本不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购买力。房子是用钱买的,流入的人口没有资本和稳定的高收入,就变不成所谓的购房需求。

这些话很多人不爱听,因为他们从舆论中学习的社会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但是现实不会因为他们的意志而转移。

不仅仅是外卖员会遇到这样的困境,越来越多的原先高薪的靠着自己努力进入大城市的名校生也会遇到同样的困境。而即将走入社会的年轻人,也需要被迫去改变自己的思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