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 时代,好莱坞编剧第一个急了  第1张
五一期间,中美娱乐界都挺热闹。
国内掀起新一轮 Metoo 运动,史航被多名女性指控性骚扰,目前看来是实锤了,《吐槽大会》的常见嘉宾,又出事了一个。
美国好莱坞则掀起了一场大罢工,编剧们冲上街头,堵在 Netflix、迪士尼、派拉蒙和亚马逊公司门口。
引发罢工的直接导火索是谈判失败 —— 此前美国编剧工会(WGA)曾与制片厂联盟(AMPTP)进行谈判,编剧们希望签订新合同,以争取更合理的薪酬。
尤其是 —— 希望行业规范 AI 在工会项目中的使用,认为 AI 不能编写或改写文学材料,更不能拿作家们的作品去训练 AI。
结果你懂的,资本家知道谁更好用、谁更听话、谁性价比更高。
AIGC 时代,编剧第一个急了。
上一次好莱坞编剧大罢工发生在 2008 年,编剧们要求提高薪酬、分红,尤其是 DVD 销售部分的分成,最终对方同意了。
如今 DVD 淘汰,流媒体要重新谈。
AIGC 时代,好莱坞编剧第一个急了  第2张
这次,一位编剧这样陈述自己的理由:作家是因为能够表达人类经历的能力而受到重视,现在你告诉我机器能够做得更好,这不仅是荒谬的,更是极大的侮辱。
AI 工具停下迅猛发展势头前,这种话是没多少人在意的。
AI 工具对白领创意型工作的替代,始终是热点讨论话题之一,甚至有人据此喊出 ChatGPT 相当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出现,它所带来的变革终将是一场风暴。
作家们的反应,则大多还好,前段时间余华和王安忆出席一场活动时,也谈到了 ChatGPT:起码到现在为止,ChatGPT 不会对我和王安忆构成什么威胁。ChatGPT 写小说的话,大概能写出中庸而非个性的小说,也许它能写得看似完美,但本质还是平庸。只有优点是多么乏味,文学应当挑战乏味的世界。
这倒也确实是,绝大部分青史留名的文学作品,在诞生之初都是 “异类”。《哈利・波特》曾被 12 家出版社退稿、《安妮日记》曾被 15 家出版社退稿、《蝇王》曾被 20 家出版社拒绝…… 不胜枚举。它们的出现,大家都没见过,无法进行有效判断。
AI 写的作品,大家往往都熟悉、都好判断,可能就会平庸,至少在 AI 工具被训练出完整的三观之前。
那,“失败率极高的异类” 与 “能够持续产出的 80 分平庸”,哪个对资本家来说更重要?
相信是不难判断的。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资本家使命般的追求,只要技术更好用、更划算,替代便会发生。当年 Netflix 依托大数据打造爆款美剧《纸牌屋》,还成了一段佳话。
AIGC 时代,好莱坞编剧第一个急了  第3张
AIGC 在好莱坞的尝试其实早就开始了,李连杰从不后悔自己当年拒绝《黑客帝国》的邀请,因为华纳在合同中要求:要用技术记录、捕捉、存档下李连杰的一招一式,实现虚拟人可以替代李连杰的表演后,版权属于华纳。
这要实现了,估计替身演员们也要组织罢工了。
当然,公司们一定会强调,利用 AI 技术有效降低了替身演员受伤的概率,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AIGC 时代,好莱坞编剧第一个急了  第4张
不管怎么说,AIGC 时代创意型工作想赚取更高收益的理由要变变了。
印度著名导演塔西姆・辛向来要价很高,一条 30 秒广告要价数百万美元的程度,每当客户抱怨要价太高时,他一般回答:
你花钱买到的不只是我做导演的这段时间,还有我喝过的每一口酒,品过的每一杯咖啡,吃过的每一餐美食,读过的每一本书,坐过的每一把椅子,谈过的每一次恋爱,去过的每一个地方。你买的是我全部生命的精华转化成的 30 秒,怎么会不贵?
是不是很有道理、很动听,但估计在 AIGC 时代不好使了。
不过对于成名人物来说,AIGC 时代赚钱可能更容易了,如小米花 200 万设计费请原研哉设计的新 LOGO,对 AI 工具来说一点难度都没有。
AIGC 作品的版权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界限,大师们可以先利用它们,赚广告费。
AIGC 时代,好莱坞编剧第一个急了  第5张
来源:宇宙路口 微信号:qishiliezh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