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应该平等。这是应然。
人与人生来不平等。这是实然。
人应该朝应然努力,但接受实然。
所以,没那么天赋异禀的普通人,想过好自己的日子,大概只好:
尽量努力追求自己渴望的东西。
更重要的:
舍弃一些别人认为你该拥有、但自己并不迫切想要的东西。


1990 年代中叶,无锡当时最好的初中,有 90% 的学生中考可考进当时无锡最好的高中,而高中的本科率 100%,一本率常年 70%。大概,进了那个初中,就大半机会锁定一本了。
当然不太容易。无锡最优秀的两所小学,是一个班一个班考进去的;不那么好的小学,一年也就一两个人考进得去。
奥林匹克数学啦、小学生不会掌握的英语水平啦,之类。
我不想另外再找老师补习 —— 当然以我家的家境,也请不起老师。
于是我骑车去新华书店买了几本数学奥林匹克和英语原著,自学。后来我们那届小学毕业生免费考进那初中的两个人,我算一个;另外有三个同学,花了三万人民币进了那出众 ——1990 年代中叶的三万人民币是什么概念,诸位大概明白。
这事后来被我爸妈大吹,说我没请老师,就顶得上别人家请老师的如何如何。
只我自己知道:许多东西,有老师的孩子一点就通,我得自己花很多时间琢磨。
即:学习能力相同的情况下,我比有老师的孩子费时间得多。
好在我从小比较宅,喜欢自己在家读书,不爱出门玩,也习惯一个人。所以也还能跟得上;甚至还能有点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好在,当时的世界也很单纯:真就只考几门试,不涉其他。


我上大学了,其他人感受校园生活时,我写东西,出了四本书,被出版社拉着跑活动,付房租,自己做饭做菜,以求来省点钱 —— 也顺便上上课以求拿学位。
我大四写东西挣房租时,外地同学大多在投简历,本地同学多已经找好了工作。
大学毕业了,同龄人上班、在上海买房买车、娶妻生子。
我继续写作、攒钱、自己学法语。
人世的参差如此。


我 29 岁攒了点钱,到巴黎读书时,同学有比我年长攒钱更久的,也有 “男朋友在欧洲读博于是我也读一个学位顺便陪陪他” 那么潇洒的。
我初到巴黎时,一度得晚上写东西,白天上课。看看身边许多小我许多岁出来,靠着父母资助的同学,虽然辛苦,也比我自在些:他们只要念个学位,闲下来到处玩耍拍照即可;我一边学习,一边还得继续写东西养自己。
但时间长了,习惯了也就好了 —— 当然,得放弃一点东西。
时间管理?
不存在的。
每个人时间就那么多,能做的事也就那么多。
总得放弃点安全感,放弃点社交,不太介意自己做饭,不太在意长期租房过日子,诸如此类:
留下点时间,好做自己的事。
我有位朋友,先生养着她,她可以有时间悠然自得地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想玩的艺术,时不常劝我 “少写几本书、少些几篇专栏”;殊不知她可以轻松度过的人生,我得花更多时间才做得到。


这篇,四年前已经发过一次。当时的主旨,一般无二:
世界总会劝诱你,让你怀想新的需求:要有这个,要有那个,人生才完整诸如此类。
但如果一股脑儿都去争取,最后往往目不暇接,疲于奔命。
毕竟有些人获取目标,只需要伸手踮脚;你却可能得玩命奔跑。
当时不止一位同学跟我念叨:
“但是如果放弃了 XXX,就会连带得不到 YYY、ZZZ 呀!—— 别人都有 YYY、ZZZ,就我没有,显得各别呀!”
大概人在朝上走时,总会觉得一切都唾手可得,一切都有可能攫住。
但人不可能一辈子朝上走。
不知道几年之后,他们的心态有什么变化。


我的想法,却还是那么简单:
人日常需要的、用以维持基本生命、基本乐趣的东西,可能没那么多。
简单点,会舒服些。
要分辨需求的优先度,也很容易,只用自问:
“我真的喜欢这玩意吗?如果别人不知道我有了,那我还会不会想要它?”
当然咯,世界除了劝诱你去追求一些你不一定需要的东西,还会给你一些看上去免费的好处。
但以我的经验,世上没什么免费的午餐。免费的东西最贵。
能一次性买断的,都会简单些:钱货两清,不再牵绊。
没法买断的,吮吸的可能就不只是你的钱,还有你的其他了:精力、时间、注意力。
许多人会按着周围的流程,“大家该有,我也应该有”—— 一套配置上了身,于是走上了所有人一起挤着走的道路。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没做选择,只是做了最普通最正确的事 —— 其实不做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走远了之后回头看,自然明白:自己已经背上的,自己已经放弃的,到底是什么。


所以如上所述:
人与人应该平等。这是应然。
人与人生来不平等。这是实然。
人应该朝应然努力,但接受实然。
比起某些生来被铺好了路,可以无忧前进、什么目标都只需要踮踮脚的诸位,我觉得:
普通人没法指望跟他们全面攀比,没法做到:
普通人,怎么才能稍微接近一点自己喜欢的生活?
如果还一门心思背负着同侪压力跟所有人比高低,很容易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那么,只好抛弃一些自己相对不在意、以后想起来遗憾会少一点的东西。
才能稍微获得多一点空间,专心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度过稍微舒适一点的人生。
来源: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微信号:zhangjiawei_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