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婚姻体系和相关的宣传几乎每隔几年都会有大的动作
@sven_shi:我们的婚姻体系和相关的宣传几乎每隔几年都会有大的动作。这些年除去非婚生之外,另外一个大的动作就是要把原先设计的彩礼政策往回收。女性读者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这是国家在 “帮男人”。你看,江西随便一个农村的女孩子结婚就能拿到 30 万彩礼,现在宣传零彩礼,不就是帮男人压价吗?
现实当然不是这样的。其实是之前的宣传太成功,导致现在想收回来很难。我们之前一直给大家灌输的概念就是中国男多女少,女性稀缺,所以女性拿高额的彩礼做转移支付很正常,这也是一种值得发扬并且法律保护的 “传统”。
现实中有支付能力的男性和女性比起来哪个多呢?我们目前的彩礼政策真是传统来的吗?
当然是有支付能力的男性少,我们国家还没那么富裕。目前法律中的彩礼也不是来源于中国传统,而是完全的现代产物。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婚姻法就把彩礼给废了。之后推彩礼的大背景就是我国的女性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相比男性收入反而在越来越低。
彩礼在这里就是男性对女性的转移支付。女性和男性结婚,共同生活,拿到的彩礼没有造成男性贫困,这笔钱女性就可以拿走。等于国家通过政策给了女性一张空头支票,找男方要钱。能要到多少,都是女方的本事。与之相对的,女方给的嫁妆则是女方的个人财产,与男方无关。
这样的制度在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婚姻设计。男女用两种标准,做倾斜性的转移支付。舆论要做的,就是论证这套制度的合理性,尽可能的通过婚姻来平衡两性巨大的收入和资产差异。
真正的问题就是这些年这套制度执行不下去了。原先给女性的这张叫彩礼的 “空头支票”,提高了婚姻市场的报价。报价太高,市场购买力不足啊。
这里面有很多很有趣的研究。我给大家介绍其中一个。比如大家普遍会觉得小城市女少男多,女孩子要是在体制内做个老师,结婚应该很容易,并且能嫁的很好。
但是现实完全相反。小城市的女性教师其实反过来结婚特别困难。我们的舆论给大家灌输了一个她们好嫁人的情况,但是相关的婚姻登记研究却完全相反。她们结婚率反而特别低。
原因就是所谓的 “生活半径”。
你觉得那些小县城里有点钱的男性在哪里生活?他们很早就进入大城市买房,在那边定居。是经济能力弱势的人反而会因为买不起房子,回到小城市里。
那么小城市体制内的女性比如教师,她的生活半径就是在一个穷地方。这个半径里面没有足够的有钱人,她嫁给谁呢?
我们用舆论告诉大家,她们很容易嫁给有钱人,能嫁的很好,大幅度的提高了她们的婚姻预期。但是现实中她们生活半径里却没什么有支付能力的男性。她们这样下去,只能是不婚啊。
虽然我们在政策上全面开放了非婚生,但是还是希望大家能结婚生孩子。所以就不得不去 “纠正” 原先的口径,改变大家的婚姻预期。
你找个比你收入高的,你结婚和他共同财产,你就赚到了。不要总想着靠结婚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市场上没那么多有钱人的。报价太高了,就成交不了。
我知道多数人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大家看过算过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