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馆》这部短剧的由来
@卢诗翰:我认为这段时间有一个细节趋势非常值得国内文娱行业关注。
那就是《逃出大英博物馆》这部短剧的由来。
很多人都听过这部剧,但可能不知道,这部剧并不是编剧们在书房里书桌前完成的,而是网友们在评论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出来的。故事最开始是 2023 年初,一位网友提出了制作《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剧本创意:各文物苏醒过来逃出大英博物馆,跋山涉水回家过年。很快,90 后 UP 主 “煎饼果仔” 看到后留了两个字 “等我”。
这才是整个短剧的起源,他并不是主创团队闭门苦思出来的,而是网友讨论出来的。
类似的是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综艺的最初创意,其实也是在网上网友间讨论出来的,在几年前,网上就有 “召集老戏骨女艺人重返舞台” 的创意思路。
很多人讨论美国 Netflix 公司时,往往提到他们出色的大数据收集能力,能够根据观众大数据,就推断拍摄《纸牌屋》这样的政治剧能获得成功,以前我也觉得不可思议,但这两年,看到越来越多网上舆论网友评论提出的观点时,我越来越理解,很多时候,大众对于某一类聚集的渴求,是早已草蛇灰线埋下的。
这就是新时代社交媒体对于文娱行业的直接映射。
很多人经常将微博等平台视为文娱作品的发布渠道,宣传渠道,拍完了,让明星和导演来微博宣传一下,再上几个热搜让大家关注一下。
但实际上,当前微博平台对于文娱行业的影响力,我认为不仅仅是一个宣发渠道,更多的是内容来源,最直观的用户反馈社区。
微博是明星的聚集地,也是各路明星粉丝的聚集地,在各类作品 IP 的营销传播以及星粉互动的过程中,微博一向具有关注用户需求、重视用户反馈、尊重用户个性的平台气质。
不论是话题也好,热搜超话也罢,都围绕着能给用户带来极致的体验感,这意味着微博必然是文娱行业内容的重要讨论地之一。所有用户内心中想要看到的明星,所有观众心底最渴求的剧集类型,所有人想看到的行业变化风向,在一次次讨论中,转发里,只要仔细倾听,都能感受出来。
微博不仅仅应该是热点打造 + 口碑发酵的宣发平台,还应该是大众喜好的最直观反馈来源。很多编剧,我认为与其关门苦思剧情,不如多逛微博社区感受灵感。
此外,还有一个变化是,这两年平台的观众也在快速变化。
微博用户在追剧综,评作品,发二创,聊话题,明星互动等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从消费者转变为共创者,在微博上更深入的参与到行业中。
明星固然可以依托于作品,在微博上进行内容的发布、社交互动和表达,获得破圈和影响力的提升。《狂飙》的张颂文、《你是我的人间烟火》魏大勋、《长相思》的邓为、《封神》的于适、陈牧驰,都在微博凭借作品爆火出圈,被更多观众熟悉。
但观众依托平台社区推动的更多,他们可以通过大量影评,观点评论,以及二创,乃至表情包,大大推动作品出圈,很多时候宣传的战斗力,不在官方运营团队之下。
这些细节,是短视频平台很难复刻的。类似 Netflix 的大数据反馈机制,我认为大概率会在微博出现。
很多人下意识觉得,短视频平台贴近视频,所以对于文娱作品的宣传推广和讨论会更多,但实际上,视频的制作是需要不少成本的,不论明星还是宣传团队,制作视频都需要一定时间和成本,这导致了视频必然不能以极高的频率发布。
观众在这样的单向互动下,互动频率自然就低了,互动频率低,传播链式反应发生几率就小,二创,表情包,各种其妙的梗就失去了诞生土壤。
对于作品评论,二次创作来说,双方使用文字你来我往的互动,是成本最低,频率最快,信息交互最大的一种方式,配合转发评论,多人参与的形式,是非常可能产生传播链式反应,爆发传播节点的。
我相信未来很可能会诞生一系列根据微博社区用户讨论而来的爆款短剧乃至爆款综艺。
甚至有心人根据用户讨论洞察用户需求,拍出符合市场的大电影都是不遥远的。